碳排放
低碳经济
碳交易
环保工程师
环保行业

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实现零碳排放?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承诺2050年零碳排放,该如何才能实现?零碳排放可能吗? [图片]
关注者
46
被浏览
24,684

31 个回答

零碳排放,不是没有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使用植树等自然方式补充等量的氧气与人们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达到平衡。零碳排放,是指无限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直至零的活动。就其内容而言,一是要控制生产过程中不得已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将其减少到零;二是将不得已排放的废弃物充分利用,最终消灭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存在。就其过程来讲,是指将一种产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或燃料,从而通过循环利用使相关产业形成产业生态系统。

发布于 2021-05-23 16:06

前排提醒。

这应该是个循环经济的话题,一个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问题,应该涉及化工方面的精确计算。我不希望这是一个批判“某些国家借环保限制它国发展权”的话题(它们该被批判,但类似批判真心看的太多了)。


一件产品从“原料开采-物料物流-加工-再加工-销售物流-最终消费-废品处置和-循环使用”,每一个环节的物质流入、能量流入,与随之而产生的水气声渣废热辐射等等排放,理论上是可以计量的。

LCA分析

在计量的基础上,要想实现碳的零排放,如果在一国内,可以很鸡贼的把生产过程放到国外,把垃圾处理也放到国外,国内全部用清洁能源——电网用核电风电太阳能潮汐能等,汽车用电动汽车等,这可能也是加拿大打的算盘。


但这种转移排放没什么意思,要为了全人类考虑,还是要把每一份环境影响都计算清楚。能重新利用的碳原子就重新利用,暂时不能利用的,就想办法固定、封存。

现代最主要的排放源,一曰制造业,二曰汽车。

汽车的问题,上面说了,看新能源车以及背后的新能源电力,这一点应该是加拿大也能做到。


而制造业的问题就复杂的多,从原料(通常为大自然天赐的复杂有机物)到二氧化碳这一最终产物,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

大自然的馈赠:天然固定的碳

——就算你这一环节工艺优秀,把碳原子都固定在产品里了,零排放,那下一个环节呢?

总有一个环节,有一些碳原子进了二氧化碳。也许是下一个生产环节,也许是最终消费环节,也许是垃圾处置环节。

而如果要逆着来,把二氧化碳变成可利用的有机物,则需要注入大量的能量;要收集、提纯排放时的二氧化碳,也同样需要耗能。

能量能量能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免费的甲烷。

这不仅仅是能量要钱的问题,而且还在于,目前全世界的能量来源还是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为了回收二氧化碳而消耗能量,进而排放二氧化碳,这岂不成了拆了东墙补西墙?

目前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碳,工艺上在不断追求节能高效,提高捕捉力,降低能耗——这里同样是个正负两方面平衡的问题。目前在经济效益上,一些工艺已经合算了,因此也被采用了;但从环境效益上,却不好说(没计算不敢妄言)。

如果有一天,获取“固定二氧化碳为有机碳”所需要的能量,其本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少于固定的二氧化碳时,这事儿就成了。

可控核聚变,就决定是你了!


太阳:我的使徒——蓝藻和植物做了几十亿年固碳了,而我也提供了每平米一千多瓦的能量几十亿年了,固碳的功劳簿上我也要有名字。

编辑于 2019-11-06 14:34
什么是零碳园区?
305 播放
发布于 2023-09-23 17:07· 118 次播放

貌似大家没有理解碳零排放的真正含义。这个问题来源是加拿大承诺2050碳零排放,那么严谨地说法应该是实现碳的净零排放。

“净零排放”是个术语,来源于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意思是二氧化碳消除量完全抵消排放量。不是不排放,而是把排放量抵消掉,把数算清就可以。这个碳消除量,可以是植树造林等形成的碳汇,或者搞碳捕集,也可以是交易来的减排量,实现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做到“净零排放”除了自身减排之外,也可以通过国际减排项目合作、碳交易等方式来抵消,这是可以实现的。

对于全球来讲,现在说净零排放还太早太早,我们这代人应该是看不到了,先考虑达到排放峰值吧。就现实情况来看,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国际上还需要努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先考虑不要停滞才是紧要的事情。中国碳排放量早就全球第一,所以压力很大,最近在很多国际场合都在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

发布于 2019-11-10 08:16

国际电子商务和快递公司 Asendia 现在向欧洲、亚太地区和美国的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碳中和服务。 Asendia 今年宣布:它已达到 100% 的碳中和。

这家国际电子商务和快递公司自 2012 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可持续发展,并表示在过去三年中一直致力于使其供应链运营更具可持续性。 Asendia 向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现在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碳中和。

Asendia 是电子商务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提供包裹、包裹和邮件。该公司在欧洲、亚太地区和美国的 17 家子公司拥有 1,500 多名员工。 Asendia 的创始公司之一 La Poste 是全球首家在 2012 年实现邮件、包裹、快递和数字服务碳中和的快递运营商。


快递公司 Asendia 如何实现碳中和


此前在 2020 年,这家合资企业设法抵消了欧洲内部以及从欧洲到其他大陆的国际运输的排放。总抵消量为 50,990 吨二氧化碳当量。 2021 年,它宣布了抵消全球国际运输排放量的计划,并于今年实现了这一目标。

Asendia 表示,它设法抵消了所有国际运输排放,同时包括“我们的交付合作伙伴、包裹退货、我们的建筑排放、机械和必要的商务旅行的排放”。

在内部,Ascendia 还进一步支持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运动,首席人力资源官 Barbara Schielke 被任命为合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负责人。

“我们的世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国际交付是这种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席尔克说。 “作为全球最大的物流供应商之一,我们 Asendia 深知保护地球是第一位的。”

“从 2022 年 1 月起,我们将向前迈出一大步,抵消 100% 的所有碳排放。我们很高兴能在我们的行业中引领潮流,并将在未来继续为我们的客户寻找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Asendia 首席执行官 Marc Pontet 表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承诺将延续我们的创始公司——La Poste 和瑞士邮政的脚步。

”Asendia 自豪地遵循我们的传统,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的核心关注点。在董事会中设立专门的角色是履行我们持续承诺的自然步骤。”


编辑于 2022-03-02 22:57

“CHINAPLAS 2023国际橡塑展”于2023年4月17日—20日在中国·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会期间,朗诗控股、朗绿科技与巴斯夫携手打造的零碳技术概念馆将首次亮相

零碳技术概念馆示意图


“双碳”目标背景下,零碳建筑作为未来建筑发展趋势,能够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朗诗控股、朗绿科技与巴斯夫携手打造的零碳技术概念馆为绿色建筑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

零碳技术概念馆亮点抢先看01

朗诗控股、朗绿科技为概念馆提供绿建节能技术服务,制定零碳技术路径:

在建筑运行阶段,通过严密的气密处理、建筑外遮阳技术、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被动式手段降低建筑能耗;

通过高效冷热源系统、高效照明及控制、智慧能源环境监控与管理,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

在降低建筑能耗与提高能源设备效率的基础上,利用可再生能源抵消零碳建筑剩余能耗需求。

02

采用朗诗控股、朗绿科技户式六恒科技系统,通过设计与技术手段、系统优化等要素,打造“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恒智”的健康舒适室内环境。

03

运用巴斯夫整体的聚氨酯保温解决方案,包括屋面、内墙到门窗,以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能源费用并减少碳足迹。

04

配备巴斯夫风能和太阳能应用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包括聚氨酯解决方案Elastocoat®、Elastan®和Elastolit®,以减少碳排放且具有可持续性。

05

外部地板铺设了巴斯夫Elastopave®系统。这是一款高性能聚氨酯光伏路面系统,是一种持久、灵活和环保及时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发布于 2023-04-18 11:07

很多人听到“零碳”这个说法瞬间就会非常嗨,“零碳世界杯”“零碳混凝土”“这个零碳”“那个零碳”的,什么都可以零碳!现在“零碳”的通用做法就是抵消,买碳信用、绿证,花不了几个钱就能减少账面上的负碳资产,找个机构认证一下,就可以名利双收。实际并不是真正的降碳,只是为了排更多的碳,与宣传零碳的初衷背道而驰!如果志在长久发展的企业定要警惕如此花招,可解一时之困,难解未来的排放问题!



国内的碳中和虽然试点了十多年,但是相较于欧盟的成熟体系依然太过稚嫩,欧盟做零碳项目是有扎实基础的,也比较容易实现。零碳也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目标和概念,但不是拔高水平跟欧盟(EU-ETS)掰手腕的良策,以如今的工业技术、设备水平必须从基础做起,不能像是开手动挡的汽车直接五档起步,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闹笑话丢人事小,落后挨打事大!基础是什么?不就是MRV体系吗?非也!了解自身才是基础,一个学生不知道自己哪科成绩不好,丢分丢在哪里,还怎么提高自己,顺利考试毕业呢?



安塞洛米塔尔说2025年要造160万吨绿色钢铁这不是开玩笑的,也不是靠着抵消完成的,是正儿八经靠着技术和理念,绿氢还原铁、增加废弃物循环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等等方式结合在一起。乍一看,这不是跟国内一样吗?其实各位仔细看一下安塞洛米塔尔的研发结构、产业结构,就会发现它一直围绕钢铁产品做建筑、汽车、家用电器、包装等行业,不仅仅是生产钢铁,也做钢铁的下游产品。14个研究院,1300位全职研究人员,超1.9亿美元的研发预算,技术水平毋庸置疑。2007年,分别发布了“CSR承诺”和“环境政策”。“CSR承诺”包括社会、环境、社区和企业管理等四项承诺,其中环境承诺包括对温室气体减排,废物、水资源和污染治理以及产品可持续性的研发。(特别注意:国内喜欢称为“碳足迹”这是十分不准确的,具有极强的误导色彩!)自07年就开始分析自身各个环节的排放影响,(十分符合EU—ETS体系的EF、LCA、LCIA等指令),所以对其生产的每一件产品有多少排放、有何影响,如何满足循环经济体系,产品未来发展方向都已经知之甚深。结合强大的研发体系,针对排放环节改进技术,继而引领发展方向,也不会因排放问题困扰!了解自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前提,所以很多企业或工业园做完一些“零碳”工作之后,短期可能有所成果,但是依然会为碳排放碳配额头疼,甚至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可能弄不清!一切根源于没有认真的从企业和产品两个层面做分析,例如排放环节、对环境和人的影响、废弃物回收、产品设计等等方面。最最基础的分析是空白的,所以你不懂我不会,搞搞噱头,通用一份零碳方案,一年两年看似美好,实乃非长久之计,最后还得制造企业为此头疼!大家还可以看看海德鲁、美铝力拓等等,仔细研究一下就会明白:有的放矢的提高技术和安排行动计划,是建立在一份完善的分析之上的,而不是浮于表面。最后留个问题——“零碳工业园”怎么做?


发布于 2022-11-28 12:29

最不发达国家:停止一切发展,返回原始社会,甚至,考虑到熟食也会烧毁森林产生二氧化碳,他们(请想象一个环保托拉斯的口气)就应该茹毛饮血。

工业化起步国家:(请继续想象那个环保托拉斯的语气)你们的碳排量费交了没有?敢不交?制裁!封锁!开除球籍!然后你们就跟最不发达国家一起茹毛饮血去吧。

工业化国家:所以,核电、水电、光伏这些新能源应该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此外,我们也有必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的研发,这样我们就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碳排量。

资本主义剥削者:我们有碳排放吗?皿煮的尾气叫碳排放?——(同时)把高污染产业和垃圾都打包好,连同圣母环保主义和女拳拳师等一切鸟玩意一起扔给前三类国家。你敢不接?你特么以为你是TG?

发布于 2019-10-01 07:57

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增加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使用量。个人认为清洁能源使用量占比超过总能源使用量的一半以上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

发布于 2019-11-27 10:29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是探索近零碳排放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落脚点。相关数据显示,2015 年工业园区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1%,且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工业园区减排势在必行。本文旨在梳理我国近零碳排放区的发展情况,并结合项目建设情况,为近零碳排放区的建设提供建议。

|精彩观点|

· 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将成为进一步深化各类低碳试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抓手。

· 近零碳排放区在低碳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努力向零碳园区迈进,基本形成“以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化为方向,以能源低碳转型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应用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 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指基于现有低碳工作基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集成多领域低碳技术成果,开展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实现区域内碳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并逐步趋近于零的综合性试点项目。

· 准确可靠的碳排放数据质量是评价近零碳排放区建设成效的基础。

· 目前国家建议各省市建设近零碳排放区时应将碳排放数据质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为近零碳排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前高标准、高要求地做好碳排放数据工作。

· 完全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进行近零碳排放区的建设是不现实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才是推动近零碳排放区建设的长久之计。

01 近零碳排放区的定义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概念提出时间较早,但至今仍无“近零碳排放区”统一规范的定义。2015年10月,国家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概念,指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将成为进一步深化各类低碳试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抓手。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选择条件成熟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功能区、工矿区、城镇等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到2020年建设50个示范项目。但国家层面未对近零碳排放园区进行定义,从国家明确建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后各省市发布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实践,以及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新形势下中央及地方政府发布的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看,近零碳排放区强调在低碳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努力向零碳园区迈进的这一趋势,基本形成“以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化为方向,以能源低碳转型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应用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广东作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政策出台和建设时间较早、经验较为成熟的省份,本文选取其在新形势下对近零碳排放区的定义作为本文的定义,即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是指基于现有低碳工作基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集成应用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碳汇等多领域低碳技术成果,开展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实现该区域内碳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并逐步趋近于零的综合性试点项目。

02 近零碳排放园区地方实践

(一)“十三五”时期“摸着石头过河”

自2015年国家提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后,陕西、广东、浙江、海南、北京、江苏、云南、上海、江西、安徽、贵州、福建等省市积极响应,陕西和广东专门制定了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相关政策。

陕西省率先发布试点政策。2016年12月,陕西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的通知》,针对工矿区、农业园区和民用建筑三个领域,围绕“减源、替代、增汇”实施路径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减源”方面,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余热余气余压能源梯级循环利用,加快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替代”方面,利用水电、风能和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增汇”方面,保护和增加区域内树林、草地和农田,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十三五”期间有序推进陕西彬长矿区大佛寺井田瓦斯抽采利用等3个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广东省紧随其后。2015年《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在珠三角地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深化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并纳为2016年年度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之一。

在此背景下,2017年1月,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在总体规划上,选取基础条件优越、碳排放统计与数据基础较好、减碳潜力较大且相对容易实现近零碳排放目标的园区作为试点,对试点碳排放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或预估,设定近零碳排放目标和技术路线,因地制宜制定建设方案、效果评估预测模型和动态跟踪评价机制。在实施方案上,加强园区规划、建筑、交通、科技、能源、管理与服务等低碳技术,通过覆盖能源结构、能源效率、能源需求侧管理助力近零碳的动态实现。在融资渠道上,引入节能收益质押贷款、绿色设备买方信贷、绿色融资租赁等绿色金融产品,拓宽节能减排融资渠道,加速绿色低碳改造进程。

随后,确定汕头南澳县、珠海万山镇、广东状元谷、中山小榄镇北区社区、佛山禅城岭南大道公交枢纽站作为首批试点项目,覆盖城镇、交通、社区和园区四个领域,共给予1575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到2020年底,5个试点均取得不同程度进展,如广东状元谷从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增加碳汇等技术路线入手,深化蒸发冷却降温设施、光伏发电系统、清洁能源电力叉车等措施应用,截至2021年5月项目验收时,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达到63.34%,每年节能收益约400万元,较2017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70.82%。

(二)“十四五”时期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2021年1月以来,生态环境部相继发布《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已经达峰的地方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支持基础较好的地方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政策发布以来,各省市加快建设近零碳工业园区试点的步伐,相关政策文件纷纷发布。以下选取较为代表性的省市,从建设路径、评价指标和融资支持等3个方面进行说明。

2020年9月,湖北省印发《湖北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选取城镇、园区、社区、校园及商业场所等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以削减碳排放总量、控制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作为主要目标,全面系统推进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及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低碳发展和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转型、生态化升级,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购买减排量、林业碳汇等方式抵消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综合运用减碳增汇技术,逐步实现碳中和。在融资支持上,通过省级低碳试点发展专项资金、PPP模式、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各类绿色金融工具推动试点项目建设,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碳信用卡等碳普惠金融产品支持试点项目。

2021年11月,深圳生态环境局发布《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选取减排潜力较大或低碳基础较好的区域、园区、社区、校园、建筑及企业建设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在建设路径上,综合利用能源、农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各种低碳技术、方法和手段,以及实施碳中和、增加碳汇等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评价标准上,从碳排放、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绿色供应链、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处理、环境保护、碳汇、教育与科技、运营管理、治理模式创新等方面综合提出指标体系。在融资支持上,通过奖励、补贴、财政支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支持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

2022年4月,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和经信厅发布《关于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减源、增汇和替代三条路径,开展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在评价标准上,对接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等要求,从碳排放控制、能源结构、土地和能源产出效率、减污降碳、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六方面具体提出CO2排放总量、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等16个指标。同时,设置额外加分项,包括园区内3户以上100%使用非化石能源的规上企业、1户以上碳中和规上企业和研发技术入选国家或四川省节能低碳相关技术目录;设置额外减分项,为园区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企业存在碳排放数据严重质量问题,对建设期内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园区实施“一票否决”,以在近零碳路径探索、场景打造、投资融资、技术应用、数字赋能、统计核算、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图1 各省市近零碳排放园区相关政策

03 政策建议

通过对比分析各省市的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情况,可以发现目前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的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强化近零碳排放区顶层设计

目前,国家层面要求推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近零碳排放区试点,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尚未完善。首先是近零碳排放区的概念,亟需在国家层面进行统一的界定。其次,标准体系是指导实践的前提。近零碳排放区涉及到能源、建筑、交通、工业、生态等众多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利于近零碳排放区的建设和管理,如目前各省市的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方案基本上通过参考学界定义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来制定碳排放核算体系,省际之间存在差异,如成都纳入工业废弃物处理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深圳则以难以度量为由将之剔除;碳排放评价体系也存在差异,现行评价体系包括碳排放总量下降、碳强度下降、近零碳、零碳四种目标形式。因此,亟需从国家层面制定覆盖规划设计、碳排放管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及准入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和标准,推动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的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对碳排放数据质量的管理

目前各省市对近零碳排放区的评价方面,涉及碳排放数据质量评价的很少,只有如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园区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企业存在碳排放数据严重质量问题”作为园区评价的额外减分项等。准确可靠的碳排放数据质量是评价近零碳排放区建设成效的基础,且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督管理,因此,建议各省市建设近零碳排放区时应将碳排放数据质量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为近零碳排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前高标准、高要求地做好碳排放数据工作。

(三)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

部分省市表示将通过财政支持、补贴或奖励的形式推动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的建设,但更多的是支持试点项目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各类绿色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完全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进行近零碳排放区的建设是不现实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才是推动近零碳排放区建设的长久之计。在吸引社会资本上,一是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如通过绿色低碳发展基金或PPP模式带动社会资本支持近零碳排放区的建设;二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推出更多绿色金融工具满足近零碳排放区及园区内企业的融资需求,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园区近零排放。

发布于 2022-06-22 16:27

作者:杨婉琼 华略智库北京分公司高级研究员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共建低碳社会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与使命。近年来,国内外涌现了一批优质零碳社区典范,为实现人类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本文深入分析这些零碳社区的建设经验,提出了打造零碳社区的六点建议,具体来看!

全文5245字,阅读约14分钟


社区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基本单元和功能载体,是助力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近些年,英国、德国、丹麦、美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推进零碳社区建设方面率先发力,建设了贝丁顿、弗班等一批优质零碳社区典范,为全球应对气候问题、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了重要引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也涌现出深圳甘泉路近零碳示范社区、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等优秀案例,创建零碳社区的步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内外对零碳社区的定义基本一致,即在运行阶段碳排放为零、实现碳中和的社区。通过打造零碳社区,有助于倡导居民形成绿色低碳、简约舒适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标签和名片,支撑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营造。

国内外零碳社区典型案例

1、英国贝丁顿社区


贝丁顿是全球第一个零碳社区,位于英国伦敦南部的萨顿镇,始建于2000年,占地面积1.65公顷,拥有160多户住宅。贝丁顿社区也是上海世博园零碳馆的原型,曾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斯特林奖(RIBA Stirling Prize)——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英国建筑奖项。

设计师比尔邓斯特在可持续发展社区领域开展多年研究探索,借助贝丁顿在综合供能方式、被动式设计、可持续生活方式开展实践探索,将自给自足的碳中和社区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社区建筑全部采用被动式和产居一体设计理念。一方面,采用住宅区向南、办公区向北、屋面30度倾角、屋顶空中花园的设计,保证建筑高密度下太阳能利用效率和采暖效率最大化,同时有效减少热量损失;另一方面,采用增厚保温墙体、密闭围护结构、热回收风帽、天然采光等方式,有效减少热传导和散热面积,平均可节约81%热能和45%电能消耗。

图1:贝丁顿空中花园


在能源供给方面,社区建设小型生物质能发电站,用当地废弃木屑作为燃料保障80%的社区用电;同时,在建筑屋顶、外墙和玻璃上安装太阳能板,实现建筑体由“耗能”向“产能”转变。

社区在建设阶段,全部使用回收建筑材料以减少资源浪费,使用污水回用体系降低58%耗水量。在运营阶段,建立全方位的节能降碳体系,为居民提供免费且充足的充电站点和自行车停放空间,同时统一加装可视智能电表、有效提升房间亮度的浅色装饰,从细节上引导居民节约用电。

此外,社区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每家每户设置隔离回收箱,由相关部门统一回收;提供种植园地、低碳咖啡馆和多功能市场,鼓励居民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减少浪费。

贝丁顿社区为伦敦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也为英国实现碳中和提供了先锋理念和技术探索。

图2:贝丁顿社区


2、德国弗莱堡弗班社区


弗班社区位于德国弗莱堡市,占地面积39公顷,拥有人口5500人。

图3:弗班社区


弗班社区在弗莱堡市政府、联邦环境基金会、住宅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由政府、弗班论坛共同参与决策,经过三个阶段、长达十年精心规划设计建设,最终打造成为德国永续小区的标杆。

弗班社区的建筑别具特色,办公楼、超市、停车场屋顶上都安装了大片太阳能板,被称为“向日葵屋”,与树相近的高度、五彩缤纷的色彩、精致的阳台体现着设计者的品位和格调。

事实上,这些房子都是正能源建筑,即建筑能源产出超过所需,每年可产生7300千瓦时电力。在德国能源共享社区的模式下,社区内新能源发电、储能实现点对点交换、供应或共享,实现社区光储充热一体化,社区每户居民靠卖电每年就可获得6000欧元收入。

图4:弗班社区向日葵屋


小区建有小型热电站,利用碎木屑作为燃料为居民供热,预计可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弗班社区住宅的外墙、窗户、通风都经过特殊的设计,不仅能起到隔热、隔音、降噪、保温功能,能源消耗较普通房屋降低90%。弗班拥有100多套超级节能住宅,每年每平米用电量仅为普通住宅的十分之一。

弗班社区居民主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和有轨电车,多数居民加入了拼车俱乐部;绝大多数街道都不允许开车,道路上30公里限速标志随处可见。

弗班社区建设初期搭建了协会成员、新居民、潜在承租者等在内的论坛,充分畅通网络平台沟通渠道,征求各个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并不定期开展参访活动,在保证信息公开透明的同时,实现了社区活动多元化和不同利益团体界限模糊化,在决策制定和执行方面更为顺畅。

3、深圳甘泉路近零碳示范社区


甘泉路近零碳示范社区位于深圳福田区,是获得联合国人居署麦慕娜·谢里夫女士高度称赞的高品质社区。社区在建设初期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建造技术,所有新建和改造项目全部达到绿建标准,实现建设阶段最大限度的节能减排。

甘泉路社区是高科技运用的典范:一是拥有智慧立体停车库,前沿的停车智慧管理系统可实现无人管控、自动识别、智能支付等多元化场景应用,有效提高了停车效率;二是搭建了社区数字孪生平台,可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节能降碳、环境监测、智慧运营等多种功能。在能源使用上,社区采用外墙和屋顶光伏一体化、太阳能智慧灯杆、太阳能充电座椅等能源供应和自循环利用方式,同时进行空调和照明系统改造提升,实现社区资源最大化利用。

图5:甘泉路社区立体车库


社区的设计和管理充分体现了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一方面,保留了80年代初的矿泉水源,结合光伏技术、雨水收集等多种技术,让旧泉眼以零能耗形式形成喷泉,为当地居民保留了“心归之所”;另一方面,利用零碳便民设施、开放式公园、近零碳报告厅等单元,通过文艺演出、社区活动、交流会议等方式,增加了社区居民的文化体验和情感联结,发动大家共同缔造低碳、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图6:甘泉路近零碳示范社区


除此之外,瑞典韦克舍社区、丹麦太阳风社区、澳大利亚莫尔兰Lilyfield社区在零碳打造上也各有特色,提供了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典型策略。其中,瑞典韦克舍社区将资源综合利用发挥到了极致,借助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用修剪的木材建设热电站,燃烧后的木炭灰可作为森林肥料,社区厨余垃圾处理后被用作公交车天然气;丹麦太阳风社区将太阳能、风能、固体废弃物作为能源主要形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外界资源的依赖;澳大利亚莫尔兰Lilyfield社区将自然元素和交叉通风相结合,免去了建筑对空调的使用。

而我国的后起新秀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则充分运用风光发电、余热回收、污水源热泵等清洁能源技术,为社区制定了针对空调、照明、采暖在内的综合用能方案,提供了零碳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标杆。

图7: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


通过对上述零碳社区进行剖析,我们发现它们在如下几个方面有着共同的经验做法:

一是基于自然环境的社区设计。充分结合社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在保留原有生态景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二是充分保障绿色能源供给。因地制宜构建清洁能源系统,保证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电能、水能和热能,提高能源供给和使用效率。

三是针对重点领域开展节能减排。推进社区建筑、交通、公共设施等重点领域低碳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各领域建设、运营阶段碳排放。

四是推广绿色的生活方式。倡导社区在居民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增强节约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低碳简约、人居合一的良好社区氛围。

如何打造零碳社区

1、做好社区规划和设计


社区是人们居住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零碳排放,需要专业的规划设计。

一般来说,社区规划设计一般分为顶层设计、目标设定、行动计划、方案制定四个步骤。此阶段项目实施的核心是充分了解社区所在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按照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经济舒适的原则做好各个单元规划设计,做好社区建筑、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居民活动等各个节点碳排放总量的测算,并保证碳排放量和社区碳汇总量的平衡。对于社区的零碳改造,需要对原有社区进行碳排放总量计算,明确零碳改造的目标和路径,并搭建碳排放指标体系,为零碳低碳的改造实施提供可靠的路径和依据。

2、搭建绿色能源供应系统


绿色能源系统是打造零碳社区的重点。首先,做好能源系统设计,要就地使用能源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要充分对社区所在地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资源进行考察和评估,以设计合适的清洁能源供应方案。比如,成都的歧阳社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丰富的条件,采用水力发电以保证小区能源的使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西部地区属于太阳能一类地区,往往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发电,用最经济的做法实现发电效益最大化。

其次,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建设储能系统、地热能系统、氢能系统,充分利用余热废热,进一步丰富能源资源。例如,青岛奥帆零碳社区充分运用海水源、污水源、空气源热泵技术,构建了多元的清洁能源供给系统,使社区建筑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再次,搭建智慧能源系统,实现多能互补和能源梯级利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智能微网、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等平台,为社区建设提供能源分配、节能管理和监控优化服务,实现能源效率最大化。

3、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在建筑领域,新建社区必须符合绿建二星级、三星级标准(绿建二星级、三星级均是我国绿色建筑的评级,需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全部控制项的要求,其中绿建二星级总得分需达到70分以上,绿建三星级总得分需达到85分以上)。

可依据高保温围护结构、高保温性能门窗、无热桥设计、高气密性等被动式建筑设计原则,配备低碳节能的照明、空调等系统,大力推广被动式建筑、低碳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积极建设正能源建筑。对于改造社区,建筑体需对能源、热源、水源进行系统化节能改造,以减少建筑体的综合能耗。

在交通领域,做好社区交通线路的规划设计,优化通行线路,保证社区单元和外部单元的畅通。在公共区域建设充电桩,推广使用共享汽车、共享电车,打造“电车社区”。鼓励建设慢行通道和自行车车道,在公共区域配备足够的充电桩,鼓励居民使用新能源汽车、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在公共设施领域,建设碳排放监测平台,实现社区碳排放实时监测、反馈和改进功能;依据社区所在地的资源条件,在公共区域建设充电桩、光伏车棚、光伏路灯、光伏座椅等设施。

4、构建高效的资源循环系统


零碳社区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资源利用系统,使社区各个单元之间循环发展,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体系。

一方面,搭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系统,在公共区域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回收系统,实行生活垃圾、厨余垃圾有效分类处理;利用蚯蚓、黑水虻等生物处理方式以及生物质发电等方式,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有条件的社区可使用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和燃气等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另一方面,建设包括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系统等在内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集约利用。此外,可采用朴门永续的理念和方法,即实施社区公共区域和家庭的可持续改造,搭建包括水资源回用、排污循环、厨余堆肥等在内的系统,实现社区各个单元和零碳细胞的协同联动。

5、提升社区碳汇能力


首先,提高社区公共区域绿化面积,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和绿色廊道,同时在建筑屋顶、外墙进行立体绿化、垂直绿化,根据当地自然环境选择本地植物品种,发挥绿色植物的碳吸收能力,实现固碳增汇功能。例如,丹麦太阳风社区在公共区域建设大面积花园和绿地,不仅为居民提供无公害食物,而且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固碳增汇的作用。

其次,充分利用生物固碳、CCUS、固碳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助力社区碳汇能力提升。例如,深圳大梅沙社区利用绿肥技术进行植物养护,有效提升植物碳汇能力;建设“梅沙低碳有机循环科普基地”,利用生物固碳技术,实现高效的生物聚合物生产,大幅增加社区碳封存能力。

再次,采用基于NBS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对社区开展土壤、水体等生物多样性改造提升和修复,实现生态景观再造,在提升生态固碳能力的同时,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生态景观,形成宜居宜人的社区环境。

6、充分发动公众参与


首要是有组织地开展系统化零碳工作推广。建立零碳社区工作小组,广泛集合政府、街道、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参与零碳社区创建活动,开展零碳指南培训、社区志愿者招募、零碳文化论坛等多种活动;定期开展零碳家庭创建和评比,鼓励居民参与零碳社区创建的积极性;开展社区低碳文化宣传,发放零碳手册、零碳生活指南,倡导居民购买低碳产品,采用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推广资源回收利用,引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其次要将零碳融入居民的日常经济行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共享经济,广泛集合多种社会主体,采用多种投资基金、市场化合作等模式,实施共享车辆、共享办公、闲置资源共享等模式,设置衣物、日用品等闲置物品“回收箱”,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第三是碳生活方式要实行制度化激励。搭建社区碳普惠体系或者接入城市碳普惠系统,记录居民交通出行、用电用能、消费购物等在社区活动范围内的碳足迹。构建与所在城市有效衔接的碳普惠机制,细化丰富碳普惠应用场景和分类,居民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旧物回用等方面的低碳行为,均可获得相应额度的碳积分,并可兑换相应的礼品。

发布于 2024-01-10 14:38



Carbon Footprints 碳足迹此公众号依托Carbon Footprints国际期刊,旨在发布与人类直接或间接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或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关的刊文概述,更新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消费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行业动态。

公众号点击上方卡片 关注 Carbon Footprints 碳足迹 公众号
文章题目:Current status and emerging perspectives of coastal blue carbon ecosystems
作者(通讯*):Daniel M. Alongi*
机构:澳大利亚热带海岸和红树林咨询机构
DOI:10.20517/cf.2023.04
全文链接: oaepublish.com/cf/artic
扫码阅读全文:


本文属于由Daniel M. Alongi领导的特刊, 《自然气候解决方案:蓝碳生态系统及其新兴前景(A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 Blue Carbon Ecosystems and Emerging Perspectives)》(点击题目进入中文导读)【特刊已出版文章】 文章速递 | 利用新兴技术用于峡湾生物多样性测量及蓝碳监测文章摘要蓝碳生态系统需要保护和恢复,以最大限度地封存有机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盐沼、红树林、海草和大型藻类生态系统均为自养生态系统,然而其中只有前三种栖息地被认为是蓝碳生态系统,大型藻类和潮滩则不然。蓝碳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地区和国家均为减缓气候变化,尤其在提供其他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方面做出了贡献。金融投资因有机碳动态及其恢复、修复和保护的最佳实践中的极大不确定性受到限制。以下几个重要的观点有待进一步阐明研究:
(1)溶解碳的地下水排放是蓝碳损失的主要途径;
(2)需要异养的有机碳输入以实现生态系统碳质量平衡;
(3)栖息地的连通性和生物活动增强了蓝碳动态;
(4)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降低了蓝碳潜力;
(5)除可变气体的排放外,栖息地的破坏会导致蓝碳储量的损失;
(6)位于两极的沉积物蓝色碳储量正在增加;
(7)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LULC)影响了蓝碳储量和排放量。

图 1. 沿海海洋生态系统中主要蓝碳路径图解。需注意几乎所有大型藻类 DOC和 POC均被输出到邻近的沿海海洋沉积物中。“海洋进口”是指对蓝碳生态系统的异地有机碳输入。缩写:GPP = 初级生产总值;NPP = 初级生产净产量;R = 呼吸;CO2=二氧化碳;CH4=甲烷。表1. 沿海生态系统对全球沿海海洋碳平衡的贡献。括号内的值表示每个生态系统对全球沿海海洋初级生产总值和生态系统呼吸的贡献比例。全球区域如表 2 所示。

缩写:RE = 生态系统呼吸(g C m-2 year1);GPP = 初级生产总值(g C m-2 year-1);NEP = 生态系统净产量(g C m-2 year-1);全球RE、全球GPP和全球NEP分别通过全球栖息地面积乘以RE、GPP和NEP来计算。表 2. 特定地区及全球有机碳储量、有机碳埋藏率以及栖息地转化造成的 CO2 排放损失。

ha:公顷;CORG:有机碳;Mg:兆克;Pg:拍克;g:克;Tg:太克。作者观点1. 只有能够固碳的净自养生态系统才符合碳市场附加性和持久性标准。2. 制约碳核算和投资的是较大的生态和经济不确定性;投资者的兴趣表明了巨大的需求,但蓝色碳信用额的供应仍然很小。3. 盐沼、海草和红树林有助于在国家、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缓解气候变化。4. 气候变化对蓝碳动态的影响较为复杂,并且随空间和时间的改变而不断变化。5. 通过地下水排放输出孔隙水溶解碳和碱度是蓝碳损失的主要途径,但碱度和溶解无机碳排放可导致沿海酸化的局部缓冲。6. 古湿地沉积物的矿化使溶解无机碳和溶解有机碳地下水排放至邻近的沿海水域。7. 蓝碳生态系统需要外源有机碳的输入以实现碳质量平衡。8. 栖息地连通性增强了蓝碳的吸收和释放。9. 生物扰动、放牧和捕食均对蓝碳动态造成影响。10. 碳酸钙化会影响蓝碳预算。11. 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降低了蓝碳潜力。12. 黑碳的存在减少了蓝碳预算中不稳定碳的估计。13. 除可变气体的排放外,栖息地破坏会导致蓝碳储量受损。14. 极地和次极地地区的底栖蓝色碳储量正在增加。15. 蓝碳生态系统发生着历史性生态转变。16.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推动排放和蓝碳储量发生改变。

图 2. 自建立13年、17年和35年红树林以来储量的增加。棕色条状代表沉积物有机碳储量(沉积物有机碳+ 地下有机碳储量)。所示值表示平均值±1SE,不同字母表示地上有机碳库(小写)、沉积物有机碳储量(大写)和有机碳吸积率(斜体)的显著差异。


图 3. 西澳大利亚牡蛎港海神草重新植被地块中蓝碳储量(上图)和埋藏率(下图)的变化。上图中的拟合线性回归线显著(P < 0.01)。下图中的水平线和深色线以及深色区域分别表示碳埋藏率的平均值和95%置信界限。结论自提出“蓝碳”一词14年来,蓝碳科学、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皆取得了重大进展。不出所料,如今红树林、盐沼和海草中蓝碳的动态比原先认为的更为复杂。来自自然生态系统碳动态以及将经济概念应用于生态系统科学的巨大不确定性使得蓝碳投资持续受限。所有蓝碳生态系统均固碳且为净自营养,其PGPP/RE 比率大于1。据红树林年代序列显示,生态系统的成熟表明修复栖息地会导致碳封存和常备储量增加,而蓝碳储量随之净增加。盐沼、海草和红树林在全球范围内的地方和国家层面皆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溶解碳和碱度的海底地下水排放是蓝碳损失的主要途径,这也导致了邻近沿海水域酸化的局部缓冲。古代深层地下沉积物的矿化有助于溶解微生物副产品的地下水排放,这是由于深层沉积物中存在深层、代谢活跃且高度多样化的细菌组合,这些细菌组合源于历史变化、栖息地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随着时间推移的改变。此外,为了实现碳质量平衡,异地有机碳输入至关重要。未来亟需解决的管理和科学的其他复杂性是生境连通性、生物活动和极地地区气候引起的变化所增强的蓝碳通量。其他因素通常会导致负面反馈,例如碳酸盐环境中的碳酸钙动态、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黑碳对蓝碳的输入和稀释、渔业开采以及栖息地干扰的各种类型、空中范围、强度和频率。由于对进一步研究和实证数据的迫切需求,大型藻类和滩涂生态系统是否符合蓝碳生态系统的资格亟需确认。
通讯作者介绍

Daniel M. Alongi
Daniel M. Alongi,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家,拥有35年以上的经验,发表了150余篇论文以及5本论著,包括《Coastal Sequestration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2018)》、《Tropical Marine Ecology》等。Daniel M. Alongi曾是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高级首席研究科学家,现担任澳大利亚热带海岸和红树林咨询机构首席顾问( coastmangrove.com)。Daniel M. Alongi的研究涉及热带河口和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学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等许多方面,研究重点是红树林、海草草地、珊瑚礁和盐沼中蓝碳的储存、封存和通量。他的研究经历广泛,先后在印度、中国、马来西亚、泰国、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开展研究。研究兴趣包括但不限于热带河口、海岸和底岩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海岸碳生物地球化学、沉积物地球化学、底栖生态、红树林蓝碳、湿地碳循环和营养循环。【往期推荐】
Carbon Footprints 第二卷第二期文章正式上线!
会议预告 | 自然气候解决方案:蓝碳生态系统及其新兴前景

关于期刊Carbon Footprints,碳足迹CF, Online ISSN: 2831-932X),是一本开放获取的国际性期刊,致力于出版有关温室气体(CO2、CH4、N2O等)排放相关知识以及特定时期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低碳能源转换和空气污染物、气候变化等领域内容。基于广泛的学术背景,该期刊旨在发表促进对与各种人类活动相关的碳、能源和空气污染物足迹的程度、控制它的模式和过程、碳捕获、利用和存储技术、碳、能源和空气污染物足迹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城市系统、工业系统,环境和资源经济政策四大板块相关内容。目前,期刊编委会由主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工发绿色增长联合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教授,以及其他50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分别来自19个国家,46所大学和机构,包括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奥尔堡大学(丹麦)、北京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美国)、滑铁卢大学(加拿大)、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瓦赫宁根大学(荷兰) 、伍斯特理工学院(美国)等。
目前 CF 期刊第三四期文章正在筹备中。期刊欢迎对上述主题的原创文章、综述、系统综述、观点和评述。所有文章均为开放获取出版,一经发布可立即阅读、下载、分享和引用!真诚欢迎您的投稿!

扫码前往期刊主页
联系我们
期刊主页oaepublish.com/cf
投稿地址oaemesas.com/login?所有文章oaepublish.com/cf/journ官方邮箱:carbonfootprints@oaemesas.com
*本文由作者供稿,CF 编辑部整理,部分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以英文原版为准。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期刊最新资讯

欢迎加入CF学者群备注“姓名+机构+研究兴趣”

该二维码7天内(7月27日前)有效,若二维码过期,欢迎添加小编微信入群

欢迎添加小编微信备注“姓名+机构+研究兴趣”

邀请加入CF学者群*本文内容由 CF 编辑部整理。

关于OAEOAE Publishing Inc. (OAE)于2015年在美国洛杉矶成立,是一家多学科、开放获取的国际学术出版公司。公司由Mesa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c.投资控股,致力于通过高质量学术物的出版,实现“传播科学研究、促进科学创新”的使命。
OAE 通过持续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全流程的出版公司,从期刊的选题策划、编委的构建与管理、内容挖掘、内容审核、语言润色、格式编辑与生产、市场推广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硬件上自主开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和投审稿系统,能够为第三方机构的出版提供全流程的服务支持。OAE出版公司在线出版期刊33本(物理科学与工程科学14本、健康科学13本、生命科学6本),期刊数据库收录情况为:8本期刊被Scopus收录、3本期刊被ESCI收录、1本期刊被PMC收录、25本期刊被Dimensions收录、16本期刊被CAS收录、1本期刊被Embase收录、31本期刊被J-Gate收录。更多信息,请前往 oaepublish.com了解详情。

发布于 2023-07-24 17:26

近日,全路程物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路程)与远景动力达成战略合作。远景动力将作为电池领域唯一合作伙伴为全路程供应高品质的动力电池产品,携手全路程共同推进物流交通领域新能源换电模式的创新与推广。双方还将围绕电池标准化开发、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零碳物流园区打造、车辆数字安全系统监控平台打造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战略合作,并共同探索新能源换电模式出海。

作为城市物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与引领者,全路程自2019年起进入新能源换电领域,并基于对市场的深入洞察,以及对资产运营与管理的深厚经验,成为提供国内首家换电城配物流车的企业。公司规划在2022年内,实现进入200座城市,管理20,000台新能源物流车的目标,计划在2025年达到管理100,000台新能源物流车的规模,成为国内新能源换电和城市物流的领导者。

为实现这一目标,全路程选择远景动力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自21年12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全路程与远景动力已围绕标准化电池与换电产品打造等领域展开合作,并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个新能源物流车换电项目:今年8月15日,由双方共同打造的京东物流换电新能源车交付使用,这也是国内首次规模化的换电物流车队运营。

全路程和远景动力还将依托远景EnOS™智能物联操作系统,共同搭建“新能源商用车安全系统监控平台”,推进整车及电池系统的安全监控。双方将基于全路程既有业务架构,共建物流车、电池、换电站等资产的能源和碳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全路程物流换电提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实时测算服务,共同推动物流换电行业碳排放测算方法学及全球首个行业标准落地。双方相信,电气化时代的物联网将与电池安全、碳足迹管理全面融合与进化,而全路程与远景的携手,将在这一领域占得先机。

此外,为进一步减少物流领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借助远景科技集团的零碳解决方案,全路程和远景还将推动“零碳物流园区”建设,落地“风光储充换”业务,打造低碳、零碳换电示范项目,助力政府或企业实现零碳目标。

关于全路程:

全路程(Truck Rental)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全路程)成立于2014年,是专业的物流车资产管理平台。为物流行业提供资产配置、资产管理和资产处置等一站式解决方案。现服务网络已覆盖22个省份120+城市,最高运营资产规模超5000多台,目前已和国内各大主流互联网物流公司及平台展开深入合作。近两年,全路程深度赋能物流行业,在原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在新能源换电领域不断探索,因此诞生全程电(全路程旗下品牌公司)——新能源物流车电池生态运营商。至此全路程全面进入新能源换电领域。

全路程是全国最大的油车租赁公司,也是第一个提出新能源换电轻卡概念的公司,未来将是最大的商用车换电公司。虽然目前公司估值10个亿,但预计规划在2022年内,全路程服务网络将覆盖200座城市,管理20,000台新能源物流车;计划在2025年达到管理100,000台新能源物流车的规模。日前,全路程和京东物流展开深度合作,也预示着换电物流车的正式登场。

在赋能物流运输行业上,全路程始终坚持“一车、一电、一柜,打造绿能生态”模式,打造全车型通用电池及储能转化为核心的绿电生态圈。未来规划中,全路程将打通所有城配车型、打通产业上下游、冲破行业枷锁,打造人人都用得起的新能源适用车型、车车都通用的电池PACK、处处都能安放的换电站。其后,实现对新能源换电物流车全生命周期管理。打破传统新能源电池运营瓶颈,赋能行业新生态,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一步驱动绿色城市发展。

关于远景动力:

远景动力(Envision AESC)隶属于远景科技集团(Envision Group)。远景科技集团是全球领先绿色科技公司,旗下拥有智能风电和智慧储能系统技术公司远景能源、智能电池企业远景动力、开发全球领先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的远景智能、管理远景-红杉百亿碳中和基金的远景资本,以及远景电动方程式车队,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地设立多个全球创新研发中心。2021年,远景荣登《财富》杂志“改变世界的公司”全球榜单第二位。2019年,远景荣登权威机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50家最聪明公司”榜单前十。

远景动力是全球领先的智能电池科技公司,致力于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设有11大生产基地,2026年零碳电池总产能将超过300GWh,拥有来自海内外2500名优秀员工。在过去12年,远景动力已经为44个国家的65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产品,迄今为止从未发生任何一起重大事故。2021年6月,远景动力再次被英国知名锂离子电池供应链研究机构Benchmark评为“全球一级电池制造商”。

远景动力始终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品质为核心,大力投入新一代产品开发,携手战略伙伴,持续提升产品、工艺、质量、制造、商业模式等领域的领先优势,以最高效率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安全、高性价比的卓越产品。远景动力还将充分利用远景科技集团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智能物联、数字化、碳管理等领先技术,助力全球零碳转型。

发布于 2023-05-30 15:37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往传统的热媒供暖不仅消耗大,其燃烧产生的废物大大破坏了生态环境。人们开始关注能源节能技术。



中国政府明确提出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进而零排放,不仅仅只是对我国供暖技术的精进,在开源和节流方面都要有所进步,德瑞洁能致力于洁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新能源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最终研究出螺杆式水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具有冷热源合一、适应范围广、运行成本低等优点,相较于传统热媒和电锅炉,其可全天使用,德瑞洁能经过对产品的不断优化,逐渐采用模块化的一体机设计,缩小了系统体积,减少基建施工,缩短工期,提高效率。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节碳减碳冷暖合一、效率高等优势。



在设备的构配件优化上,德瑞洁能采用的压缩机,压缩效率高,在满负荷及部分负荷下均能高效运行,并且具有性能稳定、噪声低、振动小、运转平稳等特点,而电机机械效率高。蒸发器大幅度提升制冷剂沸腾蒸发及利于珠状凝结,显著降低管内外传热温差。在系统控制方面采用新型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把操作屏嵌入机组,便于进行操作实施良好的保护。全电脑自动控制,实现无人操作,并且按照传统,压机状态和参数另具有单独的直观显示,运转情况一目了然。系统还配置了优良的控制调整功能、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监控管理能力和极强的兼容性,提高了远程和群控功能。

德瑞洁能螺杆式水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已经在多地投产使用,其团队的专业性和产品的优质性不断吸引着客户,而公司也在不断践行着为寻求客户更好点的满意度而继续更新产品,优化配置。德瑞“水地泵一体机”的发展也推进我国供暖模式快速发展,推进我国新型低碳供暖技术,将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起到重大作用。在未来,德瑞洁能水地源热泵空调将进入千家万户。

作者:德瑞洁能

栏目主编:王雷

发布于 2022-04-28 11:44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城市加入了实现“零碳”目标的行列,把握“碳”先机、跳脱传统区域发展思维,成为了考验企业与城市决策者是否能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埋点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日,仲量联行正式发布《中国净零碳排放标准化路径指南》,旨在从建筑、片区、城市三大维度解读零碳理念,并探讨双碳战略下他们的定制化可行路径与零碳排放治理模型下可获得的零碳价值收益。

零碳理念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构件,影响的是人的行为方式、城市的经营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结合传统“GDP目标”以及“共同富裕”的发展宗旨,零碳城市的目标在于通过经济、社会、制度等多系统的优化,提升城市中能源使用率,相对地或绝对地减少城市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特色的零碳之路,需要的不单单是建筑层面的逐步脱碳,更是区域零碳化运营与依托减碳理念实现全城焕新。

建筑及企业是区域零碳运营的最小细胞单位,其净零碳排放路径的复杂性不仅在于长期的可持续奋斗目标制定,更是各行各业跨专业跨维度的合作优化。

区域是多维度统筹优化楼宇功能与形态的有机组织;零碳理念的介入,将重塑各个片区在城市中的功能站位。仲量联行将区域发展划分为6大类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片区都拥有同样的时间表(2030年碳达峰),但各片区因经济发展阶段和情况不同,其达峰路径是截然不同的。

城市是各片区可持续运营和零碳技术应用的有机组成,片区圈层之间的文化要素流通、绿色金融交易、创新技术置换和人才交流,不断以小及大、互利共生,推进“零碳能力”沿都市圈向外开拓。在可持续发展的圈层网络下衍生出的新型空间形态、文化热点和零碳化功能将在持续激活城市整体的碳循环。

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仲量联行推出了中国净零碳标准化路径“3+5”行动框架作为指导建筑及企业、片区及城市阶段性脱碳的顶层战略框架,帮助决策者在不同阶段的执行层面灵活选取“因地制宜”的减排工具。

基于中国的30/60目标,所有地区和城市的碳达峰时间表是一致的,因此挑战巨大,亟需行动。

在零碳发展的大趋势引导下,片区及城市率先布局零碳实践的举措,将为其带来一系列的零碳先发价值与机遇,如进一步获取绿色产业聚集、绿色融资等一系列零碳福利。

在充分认识到零碳化在经济发展和城市更新大背景下实施的复杂性,仲量联行希望以该报告作为基石,期待同社会各界跨领域决策者共同探讨并优化适合各城市、地区与产业经济自身特点的零碳发展路径。

仲量联行零碳业务全周期技术解决方案


发布于 2022-04-07 17:49